描述
全国咨询热线
021-31606595

每一个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性质,每一种制剂都有其内涵。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19-09-08 分类:技术工艺

【大师助力】丁劲松老师在CMC群就BE问题的答疑

开场白:


      首先我认为BE研究是一个药学问题,尽管BE是在人体内完成的,但它强调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它本身不涉及到药物的疗效和药物的副作用。BE研究中针对疗效和副作用观察与记录,实际上跟我们药物的BE研究本身没有关系,只是因为临床试验数据的收集有利于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大数据评估,但我们重点关注的依然是药物剂量和浓度之间的关系。

 

因此,BE研究说到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药学问题,是把人胃肠道作为一个屏障,口服给药,主要考察参比和受试制剂口服从胃肠道进入到大循环后的浓度是否具有一致性。有了这个基础之后,那么如何来筛选这个人,要不要做基因检测?有没有人种差异?等等这些问题,我想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人做为一个生物屏障来说它实际上就是一杆秤,来称量这两个制剂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使用一杆秤发现它们是一样的,那么拿到另外一杆称上去称的时候呢,多数情况下也会一样;所以说对于人种差异,对于要不要进行基因筛查呀等等这些,从BE研究来看的话就没有必要了,这是一般情况。


BE不需要考虑哪个好哪个坏,BE不要考虑参比制剂比受试制剂好,还是受试制剂比参比制剂好,这个问题它不能回答,它只回答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两个是不是一样好。

 

问题1:想了解一下针对不同品种预BE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预BE结果确定正式BE的例数;

 

一般情况为了提高正式BE成功率,仿制药的研究都应进行BE预试验,特别是对于吸收快速的水溶性药物、难溶性药物和采用特殊制剂技术的药物制剂,肠溶、包衣、缓控释技术等等,采用这样的技术以后,就更加需要进行BE预试验。

 

我的观点是原则上所有的仿制药都应该先进行BE预试验,只有特殊的情况下才不需要进行预试验,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少。如果有拿到具体的评论的时候,我们来看我几个例子,第一个品种我们来介绍一下卡托普利。 

 

卡托普利片:它是作为一个抗高血压的药物应用非常广,很老,它的吸收是非常快速的,也是一个易溶性药物,在15分钟之内能够溶出85%,一般认为它不应该出现BE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这个品种可以采取不做BE预试验,直接进行正式BE。那么实际上的情况呢,这样是不可以的。因为这个药物的吸收太快速了,制剂的硬度、崩解情况都会明显的影响它的吸收,而溶出度由于很难区分差异,也显得就不重要,根据我们前面做过的的试验,发现这个药物需要做BE预试验


预试验发现,我们做的制剂与参比制剂相比是太快了,并没有得到一个等效性的结果,我们通过对硬度硬度、崩解度、压片压力等方面的调节,没有进行第二次BE,直接进行了正式BE,现在结果显示它们是等效的,这是一个快速吸收的药物,片剂硬度、压片压力崩解度对BE影响例子

 

快速吸收的药物我们通常以常规的溶出度的方法来评估的话,难以发现原研制剂和自制制剂之间的差异。这很容易让我们认为它与参比制剂是一致的,直接开展正式试验。实际上这有很高风险的,尽管它是水溶性的药物也是BCS I类药物,没有吸收的问题,但是这类药物依然还是非常难的。类似的快速吸收的药物还有托法替布片等。

 

地尔硫卓:这是另外一个非常典型的快速吸收的I类药物。那么这个药物的话本身应该没有吸收问题,但是这个品种在原研药物制备的过程中使用了蜡质骨架材料。蜡质骨架的作用是减缓这个药物的吸收,也就是说按照这个药物本身的需求来看的话,不会出现吸收的问题。但是原研制剂考虑药物作用机制的特殊性,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在吸收过程中对血压的降低作用非常直接,而且与浓度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减缓非常好吸收药物的吸收速度是有利减少低血压副作用的。如果这个产品,只认识到快速吸收、快速溶出是I类药物,那么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个药的制剂非常容易失败,所以说这类药物同样是需要进行预试验的。

 

其次是对于难溶性的药物,由于API的粒径、晶型API从制剂之间、制剂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影响药物从制剂中出来的速度,从而影响这个药物的吸收速度,所以说这个预试验肯定是需要开展的。

 

特殊的药物制剂比如说采用了肠溶、缓释等等,仿制药研究中BE预试验是应该跟随制剂处方工艺改进而不断的介入其中,不是说做好了然后进行预试验,准备开展正式试验,实际上很早就介入到预试验,为制剂研究指明方向,这样可以在药学研究中非常简洁、目标明确了,我们的做法就是这样做的。

 

问题:人种差异对判定生物等效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体吸收器官作为生物屏障,用来考察两种药物通过屏障后是否具有相同的浓度,这个屏障是什么基因型是无所谓的但特殊情况就不同了

 

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考虑人种,不需要考虑代谢酶的。但是一些特殊的药物是需要考虑代谢酶的。所以代谢酶有时候需要有时候不需要考虑,什么时候需要呢?我这里想举一个例子,尼麦角林胶囊。尼麦角林胶囊:我们完成这个品种应该至少有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个品种是我们第一个提出使用非明确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作为评价指标,来进行BE研究并获得批准的。

 

尼麦角林胶囊在临床的作用是改善脑功能的,主要是改善脑对氧的利用能力,从而能够改善老年性痴呆的一个药,就是吃了可以让人变聪明,或者是慢一点变蠢的药物。在体内第一步代谢的产物是10-甲氧基-6-甲基麦角林-8β-甲醇(MD1)。有活性,进一步代谢为10-甲氧基-16-甲基麦角林-8β-甲醇(1-MMD1),第二个代谢产物是否有活性目前不是很清楚;在西方国家,采用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指标都是采用第一个代谢产物。

 

   我们是第一个使用MMD1这个代谢产物来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的,那么这个品种就可能选在基因型问题。因为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第一个代谢产物的酶的体内分布是不一样的,它们第一步从尼麦角林代谢为MD1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进一步代谢速度很慢,所以它们MD1浓度高,中国人的情况不同,中国人从MD1MMD1是很快的,MMD1的浓度较高。当然快代谢和慢代谢在西方人和中国人之中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西方人多数是MD1浓度高,少部分MMD1浓度的高,就是MD1低,中国人刚好相反。快代谢的产物作为指标很敏感,而慢代谢者这个指标就变得迟钝,这个迟钝的指标很容易将不等效的药物做成等效。

 

所以酶或者是人种的差异,在一些特殊的药物中它是有影响的,只是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影响,所以很多的时候不用去考虑它。人种、人群的选择的时候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一些药物在酸里面很好溶解的,如果我们选择年轻人,空腹的时候由于年轻人的胃酸分泌充分而足够的,溶解药物很容易等效。假如使用老年人胃酸分泌不足,制剂如果粒径有差别,放到相对高的pH里面,这时空腹就会分出两个制剂之间的差异,而导致两个制剂在年轻人里面等效在老年人里面不等效,所有人群实际上对BE研究也是有影响的。关于人群的选择、基因筛分型、种族差异等等。要根据具体的品种来看,它们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选的时候是有这样一种偏好的话,那么就一定给一个充分的理由。

 

   还有类似的情况,就是同种制剂同一人群,采取不同的方法,有时候可以等效有时候可会掩盖它的等效。比如说有些药物它有溶解度的饱和性,现在大家遇到一个常见的药物就是西那卡塞。这个药如果用低剂量的时候不等效,可提高剂量就有可能等效,因为这个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提高剂量的时候,很可能使得原本差别被掩盖,从而就让它们变成等效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做BE的时候,很多药物宜选择低剂量,不选用高剂量的原因。

 

问题3.不同缓控释机理的仿制药做到生物等效需要注意哪些点

 

   我想这里问题是所指的内容,应该是同种剂型,比如说一个片剂与另一个片剂,这个片剂如果是肠溶片,可能是一个整片剂被包裹成肠溶,也可以是肠溶的小丸压成的片,这两个释放的机制是不相同的。这种情况实际上是非常难以做等效的,特别是对于吸收不滞后的药物,更难做等效的。所以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量的避免去抢去拼,就是说试图不通过改变制剂的内部结构这种方式,而直接想通过调整投机取巧的方式来做到生物等效,这种成功率太低。

 

   完成过的例子,第一个就是硝苯地平肠溶片和硝苯地平缓释胶囊。规格20mg,一个德国生产一个英国生产。在体外它们的溶出是完全不具有相似性,因为一个是肠溶,一个是缓释,但是这两个药物在体内能够表现出来是相等的,它们是生物等效的,那么实际上这种情况真正能够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少。我们还经历过二甲双胍缓释片和缓释胶囊、度洛西汀缓释片和缓释胶囊,事实上证明就算空腹做等效,餐后也都没有成功。。

 

问题4.高变异的药物如何确定BE试验的例数

 

高变异药物一般是指个体内变异超过百分之三十的药物,这种个体内变异可以是这个人本身就发生了改变(比如这个人这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之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或者是这个药物在体内的过程的环境具有随机性(如消化道里就存在代谢,酶分布水平容易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和状态的影响,饮食的影响)导致这个星期和下个星期就不是同一个人了。个体内变异,实际上还包括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这个制剂的两片或者是两个胶囊之间的差别。因为BE试验的时候这个胶囊它是唯一性的。下一次吃另外一个周期的时候,我们是等同视为这个胶囊跟那个胶囊是一致的。但是两个胶囊实际上可能就不一样,这个时候也会导致个体内的变异加大。

 

个体内变异如果变大的话,就会影响实验结果判断,前面说过BE就是把人当做一个生物屏障。衡量两个制剂之间透过这个屏障以后到达另外一个方向浓度的差别。首先就必须确定这个屏障在吃这个参比制剂的时候是这个屏障,吃受试制剂的时候,还是这个屏障。如果出现了这个屏障在两个周期之间变了,对于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来说它们就遇到的是不同的屏障,如果说不等效,那就显得不公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是要先将个体内变异的情况,先把它测定出来。

 

通常的做法就是采用三周期的实验设计,就是让这个人在两个周期都吃参比制剂,然后剩下那个周期的才吃受试制剂,先看看参比制剂之间本身变化有多大,如果变化很大了,那么就应该把大的部分扣除,之后再将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进行比对,才能显得公平。

 

采用三交叉的实验设计就是先把个体内的变异因素考虑进去,加到生物等效性判断标准里面去,使这个标准变宽。

 

高变异药物BE药物设计的时候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就是变异处于约百分之三十上下的的时候,通常不要采用三周期重复设计来做。半重复设计,参比制剂是重复。因为如果获得的数据最后没有达到这个高变异的临界值情况下,是不允许放大判定范围的。

 

问题5为何有的药物需要做四周期

 

   这是针对窄治疗窗药物制订的必需的一种试验方法。窄治疗窗药物是指药物进入体内以后很容易超过有效的范围,而达到最低中毒浓度。那么这个范围窄,就是治疗窗窄,这类药物要求不同,我们一般的制剂,通常要求是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一百二十五这个参数的范围。它基本含义如Cmax是受试制剂的Cmax的均值落在参比制剂Cmax均值的80%到百分之125%之间的可能性大于90%

对于AUC来说也是同样的意义,窄治疗窗来说,这个范围就变得更窄,中国的药典有明确的规定,这个范围从90.00%111.11%

所以说,对于窄治疗窗来说,对于处方工艺的要求就会更严格。因为这个时候AUC可变范围就比原来缩小了1倍,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五十。

 

   窄治疗窗还有一个要求,就是片与片间必须稳定,因为一片和另外一片之间如果不稳定的话,在临床同样会导致安全性或者是有效性的问题。片与片之间的差别,就需要比较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在人群中的个体内变异的大小,也就是要计算参比制剂个体内的变异和受试制剂个体内变异的比值,这个比值通常要求不得大于2.5。所以参比制剂做两周期,受试制剂也做两周期,把这两个的两周期分别计算个体内变异。然后将这两个个体内的变异进行比较。直接算比值,不能大于2.5,如果大于这个数值,由于人群一样,说明受试制剂的变化、片与片的差别比参比制剂大,也不能通过。

 

   四周期的实验设计基本的操作模式,同样可以用于高变异药物,用于拓宽比例标化平均生物等效性这个方式来拓宽BE评估范围的。这个与做三交叉试验是一样的,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对于窄治疗窗的药物来说四周期就变的必须了。这是fda和中国结合的,欧盟把这个范围放窄了,并没有要求四周期。是根据个体内的变异的大小,首先是个体内变异的比值应该不能大于2.5。又根据个体内变异的大小,是指的参比制剂的大小来调整BE等效的范围。其中最宽不得大于80%125%,这是对于变异比较大的药物,比如说利伐沙班、抗凝血药物的最传统的法华林,都是如此。

 

   对于药物本身的变异更小的药物,那么就要求最宽不得大于90.00%111.11%。比如说卡马西平,由于个体内变异的小,甚至要求最后比90.00%111.11%还要窄,不能超过那个范围才能判定为合格。这是四周期实验设计以及四周期试验设计的基础。

 

问题6.讲解对比中美欧BE对于餐前餐后试验的要求

 

这里面说跟这个餐前餐后有关系的,主要在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关于什么时候做餐前什么时候做餐后的这个问题,一般的做法,如果这个药物明确指出是空腹才可以使用,原则上就进行空腹使用。如果药物要求是餐后才能给药,那么就要求餐后和空腹都要试验。空腹试验是一个常用的试验,除非证明空腹给药有安全性问题或伦理不许可。

 

餐前餐后实验有关的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关于这个餐吃什么的问题。中国的这个餐后高脂早餐实验几乎是照搬FDA的指导原则来的。指导原则里面对热量的要求也是参考FDA来的。实际上中国人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不一样,以及基础代谢的时候需要的能量也不相同,消化系统本身有内部差异比如阿尔法糖苷酶的表达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严格按照西方的标准来照搬中国的标准餐是不可行的。因为西方的这个餐所含的热量高,这个食物的总量不会特别大,实际上也挺大的,这一个大的食物量中国人是吃不完的,特别是女生。所以说导致人吃了饭以后就呕吐,这实际上对这个试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关于餐后试验中的餐,我们要看它的本质,目的是干什么的,它是要考察我们中国人以后吃这个药,如果饭后再吃,会是什么样子。所以说应该考虑的是跟中国人平时吃的那种食物种类和正常的量的情况下,来给餐。不需要照搬西方的,也不需要完全照搬FDA公布的指导原则。要根据这个志愿者的情况,甚至根据湖南地区、江苏地区、北京地区的人的饮食习惯来对这个餐进行调整。这是与食物影响的问题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与食物有关的问题是,一些特殊食物、特殊饮料。比如美国的FDA指导原则,说要是跟葡萄柚汁吃了以后,才能比较生物等效性,或者是把胶囊打开以后放到什么饮料里面吃,然后在做生物等效性。实际上这些东西是他们的饮食习惯,不是中国的习惯。在中国上市的药物不考虑把胶囊打开。在中国用白开水吃,不需要考虑葡萄柚汁这个种情况。

 

问题7.通常而言,最后一个点的血药浓度至少在Cmax的多少以内;AUCo-t)至少要在AUCo-无穷)的多少以内,至少要做到多少个t1/2

 

总结来说的话,这个问题就是取样结束应该在什么时间。这和前面有一个问题结合在一起了,那么BE研究就是生物等效性研究,这与药动学研究不一样,它只关心药物吸收环节中制剂之间的差异,进入体内变化与制剂没有关系了。

 

BE研究的AUC最长不要超过七十二小时,七十二小时药物已经被排出去了,不存在吸收问题,吸收以后跟我们的制剂本身没有关系,所以我们的最长取样时间不要超过七十二小时。至于是不是需要取到三个半衰期,一般要求药物取三个半衰期,这个是不需要考虑的。如果是七十二小时之内的就考虑三个半衰期的问题。如果七十二小时还没有到达三个半衰期,我们就到七十二小时结束就可以了。

 

问题8:我发现我们做的很多品种,虽然BE过了,但相关参数与参比说明书相去甚远。那我想应该是有人种差异的。

 

首先,人种差异是有可能的。但是这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是BE研究所获得的药动学参数。和这个产品作为新药过程进行的药动学研究的这个参数的研究是不相同的。药动学研究的时候是需要获得这个药物吸收分布和消除的全过程的药动学参数。不只是考虑吸收环节,所以它在取样点的设计上跟我们不一样的。所以依据这一取样点获得药动学曲线可能存在差异,特别对于半衰期这个参数可能差别会很大。

 

CmaxAUC,这种可能出现差异也是有可能的。Cmax你的取样点的分布式跟它不一样的,或者是你的AUC截取时间跟人家不一样,那么所以导致了这个两个参数的差异。你不需要过于关注它。我们药动学研究的时候才考虑参数的准确性,BE就不考虑参数本身的绝对值的准确性。主要是考虑参数与另外一个制剂的参数的一致性,需要关注是不是一样好或者一样坏

 

问题9:什么前提下,BE实验设计不需要进行交叉实验? 

 

BE试验的核心就是比较,是比较两个制剂在同一个屏障之后,它们在那边是不是一样的。所以它最核心的实验设计就是交叉,除非交叉不可行,如超长的半衰期药物,如 硫酸羟氯喹、来福米特、特里氟烷等等半衰期几十天,7个半衰期过了半年了,就不能使用常规的交叉试验设计。

 

问题10:内源性试验设计

 

   内源性试验设计比如说我们取基础值,我们做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皮下注射。是用于人生长激素缺乏的药物。实际上这个药物在做的时候,人也分泌生长激素。我们采用生长抑素。把人正常的生长激素抑制了,连续给药。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跟正常的比较就可以了。

 

   第二个例子熊去氧胆酸:在体内的有机组织的人体内本身就有熊去氧胆酸,实际上做的时候,因为熊去氧胆酸没有随时间节律的变化使这个分泌发生明显改变。所以说这个药物你是需要测到它给药前72小时的(每12h熊去氧胆酸均值,用给药的后总值减去均值即可。因为这个内源性很稳定,它的这个变化它这个变化很小直接扣除基础值就可以了。

 【编者注:下期推送DXY站友研究熊去氧胆酸BE情况的文章,敬请关注】

  如有些品种如免BE的辅酶Q10,含钾的,比如说氯化钾、葡萄糖酸钾,这些都是我们原来做过的这些内源性的。还有含有钙制剂的一些内源性物质这个就是补钙的葡萄糖酸钙钙、碳酸钙等这些。这些药物它们在体内的浓度或者是它的排泄的量是有随吸收量变化的,随每一天生活的变化,它的量不同,这时候不能按统一基础值扣除,需要按点点或者区域来扣除。具体品种我们具体讨论。

 

问题11:略

 

问题12:达比加群酯胶囊: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37%(低且变异大)胶囊(HPMC,内容物最高达75%的增加(易受影响)Cmax为给药后1小时,餐后2小时(快速吸收)窄治疗窗,四周期,重复设计(比较个体内变异的大小)分析物:游离的达比加群,总达比加群(非结合型和达比加群葡糖醛酸苷完全碱性裂解后的结合型)

 

   达比加群酯,它的难度并不是BE设计,也不是四交叉窄治疗窗重复设计。已经备案的是正大天晴的40例四交叉。实际上就是把这个实验例数放得比较大,而且都是四周期。所以这个产品它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风险会非常大。

我这个上面所给的提供的这些信息都是这个药物的说明书里面拿到的。它的绝对生物利用度非常低3%-7%。低不要紧,要紧的是他变异很大,从三到七,翻了一倍多。

 

   所以说这个药物的处方、工艺处理方式、粒径的大小,对吸收有明显的差异制剂难度大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特别不容易等效。另外它使用的胶囊是羟丙甲纤维素胶囊,内容物如果单独给药不使用胶囊的话,他的吸收增加可以达到最高75%。也就是说胶囊对吸收的影响非常大,胶囊又不是我们做的,也不是我们设计处方调整控制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产品的Cmax空腹给药一小时就到了,快速吸收Cmax不容易通过BE。餐后才2小时,这个药物BE试验是非常有难度的。

 

   每一个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性质,每一种制剂都有其内涵。仿制药研究没有太大的学术探索问题,BE研究大家把它简化就好了,不要把它神秘化了,这个事情本身的操作相对简单。只要我们CMC部分把制剂处方工艺做好了,药学处方这块做好了,BE这块就变的很简单。做好制剂才是真功夫